千家洲之印象
物理学院306班冷艳宏
家乡在湖南的一个小乡里,由于历史原因,被唤作千家洲。可能是从江西迁过来时这里有千余户人家吧,我理所当然地这样想,而今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考证。每次回家总是历经千山万水的感觉。可是离那里每进一步,就感觉温暖一些。在更南方的地方上学时,寒假回家一下火车,不禁裹了裹衣裳。但是我能感觉到,这是温暖的凉意。
小时候不觉得时间过得快,那时候有的是时间呵。春天就去采茼蒿回来做蒿子粑粑,路边的野花也顺手摘回来养着。吃得饱饱的,顺着小路去学校。转眼端午节快到了,现在家乡慢慢开始恢复十几年前的习俗开始龙舟竞赛了。那时候在家里听见河边开始敲锣打鼓了,就急着直跺脚,隔几分钟就问什么时候出发。大人却不急不慢,先去湖边采些艾叶菖蒲,用钉子挂在门上,说是可以驱邪。然后用前几天晒干的艾叶和茼蒿烧水,等下午回来就可以洗澡了。艾叶水的味道特别香。而小孩子只知道哪里人多热闹好玩,好不容易等到河边,就到处望望走走,至于哪个队赢了龙舟赛,好像也从来没在意过。南北相距5公里各有一条河,一条是资江,另一条不知道是哪条河的支流,我们叫它“小河”。两边都有附近村的龙舟赛,到了那天,堤岸上人潮涌动,有的还跑到河边去玩水,然后又被龙舟鞭炮声和爆竹声吓回到堤坝上。
由千家洲这个名字还能知道这是一块水中的陆地。这个名字并不稀奇,因为被誉为鱼米之乡的洞庭湖水域到处是河、湖、池塘。家门前便是一个湖,夏天湖里全是荷叶与荷花。“陆上百花竞芬芳,碧水潭泮默默香。不与桃李争春风,七月流火送清凉。”长大后越发喜欢莲叶莲花,不过小时候的我总是望着那些莲子馋得口水直流。小时候在岸边等着大人摘莲子,太阳太大了就摘几枚荷叶当帽子和衣服,等得无聊竟睡过去了。小孩子真是天真哈,现在的我肯定看看旁边有没有什么蛇啊,虫啊之类的,胆子越活越小了。一到暑假,清晨在鸟鸣蛙叫中起来,和小伙伴一起去田间玩,中午回家吃饭后无聊就开始睡觉,一觉醒来总是要思考好久这是清晨还是傍晚而我又在哪里,还以为自己一觉千年了呢。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然而小孩子懂什么呢?只顾着嬉笑打滚去了。冬天寒风凌咧,可是好吃的一点都不少,从荸荠到莲藕,还有煨在灶火里的地瓜,都是最美味的食物。快过年了,好多大人聚在一起打糍粑,每人手里都拿着大棒槌对着石缸中的糯米砸去……除夕那天的下午就开始祭拜祖先,然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饭。最期待的是晚上可以放烟花,小伙伴们纷纷从家里出来聚在一起嬉闹,然后回去看春节联欢晚会。过完年就开始走亲戚,一般是初二开始互相拜年。那时候的走亲戚真的就是走着去的。遇到河流也会有专门摆渡的人,需要过河的人就会在堤坝上对着有人家住的那边大声喊;“过河嘞!”几遍之后就会走出来一个小老头,带着我们走进他的小船,他就握着木浆,一下,一下,把我们渡过河。那条走了不知道多少遍的路,多年未曾涉足了,今年再经过时,怎么感觉比儿时看见的路更小了呢。如今可能再也不会有机会去走一走了,有了车和桥,小木船也被遗忘了,系在河边任凭风吹雨打也无人问津。
正月十五开学日,这几天村里要祭土地公公。于是就会在各家各户门前牵起一长串的彩色灯,灯的尽头是一个戏台子,请了花鼓戏班过来唱戏,这可乐坏了小孩和老人家。老人家最喜欢看戏,小孩子最喜欢凑热闹,戏里唱的啥却浑然不知。十五的晚上,十几个年轻的小伙子举着一条舞龙,每逢一户人家,就在他家的房前屋里舞起来,剩下的人就牵着大灯笼跟着舞龙的队伍走,围着村子绕一圈再回来。新的一年就在这热热闹闹的祥瑞氛围中开始了。
90后的童年记忆大致如此,不过我想上一辈的童年更是多姿多彩。人们不断感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却羡慕那些年的湖畔风光,那个创下湖湘文化之首的年代。
皖西风情
物理学院308班季凯俊
我的家乡是六安,它位于安徽西部,常被称为皖西。很多人都会读错它的名字,它不读做“liu an”而是“lu an”。因此有人戏称它“乱”,在我眼中,它的确很“乱”。“乱”在历史悠久,西周至春秋,封国林立,境内先后属英、六、舒蓼、舒鸠、舒庸等侯国;“乱”在资源丰富,已知各类矿产有9类、22种、55处,其中,大型矿床7处,中型矿床13处,小型矿床33处;“乱”在地形地貌复杂,六安大地构造位置,隶属秦岭褶皱系(东端)和中朝准地台(南缘)两个Ⅰ级构造单元,自南向北跨武当淮阳隆起、北秦岭褶皱带和华北断坳三个Ⅱ级构造单元;“乱”在气候多变,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六安的“乱”使我为之着迷。六安古老而神奇,民风淳朴,风情独特。
六安的风土人情自然同它的文化和自然条件息息相关,习俗又与历史密不可分,接下来我们一起体验六安的风俗习惯,了解六安风俗背后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探索这一迷人的城市。
先看看古朴的六安人的居住风俗,皖西人民以农为本,追求“宅作青山龙虎地,门迎绿水凤凰池”,“宁要青龙高万丈,不要白虎抬头望”。所以建造房子时,要求前高后阔,后山前水,左高右低。门多取东南或西南方向,忌正南正北,更忌与山墙、水流、厕所、道路相冲。
六安人历来好客,宴席菜肴追求“八大海”,“十大海”,坐席以八或十人为满。婚庆中新娘会有“哭嫁”,“吃分家饭”等习俗;完婚后,还有回门、会亲等习俗。生孩子的第二天,要向岳父母报喜,第三天产妇要用艾水熏澡,婴儿也要洗澡,孩子满月有满月酒,周岁时,会有抓周习俗。
六安人对于节日也是格外热情。腊月十八,十九两天就开始扫尘,寓意除旧布新;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祈求平安;腊月最后一天整天全家人都在忙,早上忙着贴春联,中午喝胡辣汤,下午家家户户更忙了,忙着准备最为隆重的年夜饭。年夜饭上有很多充满寓意的菜,都寄托着大家对新的一年的向往和希望;年初三早晨,燃鞭炮,送年。
中秋节上,六安人不只是阖家团圆,吃月饼,赏月,乡间还有耍火把的习俗,走街串巷,好生热闹。寿县在农历十一月十五日有喝当头酒,喝月色的习俗,是基于人们对月行规律的认识产生的。霍山,舒城等地都有其具有地域特色的风俗习惯。现代的皖西地区,不仅具有浓厚的现代气息,也具有古老的传统气息;在六安,人们热情好客,喜欢与人共同分享大自然对于六安的馈赠,六安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城市,六安各地特色不尽相同,能品尝到赞不绝口的美食,体验到不同的风土人情。喜欢一座城,必然有一种理由,喜欢六安的理由是热闹而不拥挤,恬静而不孤寂,古老而又新鲜。
你看那热血的青年
——谭秀慧
五月的朗朗晴天
漫步于雁栖湖边
不曾忘却
那风云起伏的往日
那热血澎湃的激昂青年
哭诉的松花江
不见漫山遍野的收获景象
残损的卢沟桥
威严不复的百狮无力抵抗
黄河翻涌吼叫
长江惊涛骇浪
你看
那肝胆昆仑的青年
不惜头颅与热血
从武昌的一枪起义
到北平的烽火百年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用鲜血染红了旗帜
用身躯焚烧出烈焰
你看
那勇于开拓的青年
不惧帝国与军阀
从井冈山的启程
艰苦卓绝
到西柏坡的恢弘
谱写新篇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共和国的光辉照亮九州破碎的土地
东方红的歌声传进华夏人民的心间
你看
一九一九不能妥协的青年
用千万双手掌
支撑国家屹立的蓝天
你看
一九四九挺起胸膛的青年
为民族奋进的初心永不改变
在长城脚下无私奉献
两弹一星的功勋一往无前
肩负着中华科技的奋起
代表着祖国崭新的容颜
深情缅怀革命的先烈
坚定走向复兴的山巅
这青年
是你
是我
是我们这些热血的青年
是我们这些热血的科苑青年
忆家乡
物理学院302班 张铁夫
黔中古郡,夜郎旧邦,三十六洞故居,西南偏安一方。
北临成渝,东接鄂湘,乱世之桃源,盛世之穷壤。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川隽秀,归养佳乡。
值此盛年,国富民强,贯峻岭以为路,跨湍流而建桥,交通无碍,人物汇聚,此地之兴,可待矣。
我的家乡-甘肃庆阳
物理学院306班 金鹏
开篇:
Welcome to Qingyang!
庆阳的地理位置
庆阳,甘肃省省辖市。位于甘肃省最东部,陕甘宁三省区的交汇处,系黄河中下游黄土高原沟壑区。习称“陇东”,素有“陇东粮仓”之称。
美丽的现代化庆阳
庆阳市是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2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就有了早期农耕。4000多年前,周先祖不窋开启了农耕文明的先河。这里是“环江翼龙”和“黄河古象”的故乡,是中国“第一块旧石器”的出土地;这里是中国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中医鼻祖-岐伯的出生地,在此成就了举世瞩目的《黄帝内经》;这里是原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被誉为“永远的红区”。国家级陇东大型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区,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蕴藏富集,长庆油田的发源地。
文化习俗:
美食欣赏:
庆阳市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庆阳人民对饮食品位的追求越来越高,促进了饮食技艺的不断改进和更新。庆阳的主要美食有:臊子面、羊羔肉、荞剁面、灌肠、饸饹面等。
臊子面 | 荞剁面 |
特产:
庆阳素有“陇东粮仓”之称,盛产小麦、玉米、油料、荞麦、小米、燕麦、黄豆等,尤以特色小杂粮久负盛名。庆阳是甘肃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地处全国苹果生产最佳纬度区,已被农业部列入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带,红富士苹果、曹杏、黄柑桃、金枣和早胜牛、环县滩羊、陇东黑山羊、羊毛绒等大宗优质农畜产品享誉国内外。庆阳还是全国最大的杏制品加工基地和全国规模最大的白瓜籽仁加工出口基地,是全国品质最优、发展面积最大的黄花菜基地和国家特产经济开发中心确定的全国特产白瓜籽、黄花菜示范基地,是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命名的“中国优质苹果之乡”、“中国黄花菜之乡”、“中国小杂粮之乡”;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杏乡”。庆阳还是中医药之乡,产有甘草、黄芪、麻黄、穿地龙、柴胡等300多种中草药,其中69种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农收“小麦”
著名的庆阳香包节:
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是由庆阳市创办的国家级民俗文化节。庆阳代表性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非常丰富,剪纸、香包刺绣、皮影、道情、民歌、社火、窑洞民居、荷花舞、面塑、五蝠皮鼓等等,每一样都堪称陇东一绝。
庆阳民间艺术家的香包和剪纸
美丽的香包吸引了众多“歪果仁”
15年的香包节展览现场
庆阳的香包节于每年的端午节举行, 一走进香包展区,就会闻到阵阵清香,循着香味放眼望去,一字排开的上百个香包摊点,挂着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香包,有十二生肖形、蝴蝶形、心形、方形……香包不仅样式各异,刺绣图案种类更是多得令人眼花缭乱,精致的图案镶嵌着“福”、“出入平安”、“一生如意”等字样,传递着浓郁的端午气息,透露着深深的中国情结。
春节与元宵的民风民俗
迎新年:
过去,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由于长辈们信仰的多,过年的每一天都必须按“规矩”办。在过年前十天,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着准备过年伙食了,一派热闹的景象就已经显现出来,从除夕到元宵更是掀向了高潮,每天都有丰富的活动。如今,经济发展了,交通方便了,年前只需进城一趟伙食就买全了。长辈们的信仰在晚辈们这里也慢慢淡了,最明显的原因就是互联网革了部分传统文化的命。虽然如此,但是部分旧的习俗还在保持,新的文化也在兴起。
新年第一天早晨,人们早早起床在九龙广场迎着太阳,简单地摆了一个“2016”阵图,兴致勃勃地做健身操迎接新年的到来。
磕头拜年已成为流传多年的习俗。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磕头,长辈把早已准备好的核桃、枣撒出去,晚辈伴着笑声满院哄抢,异常热闹。
闹元宵:
正如俗话所说:“小初一,大十五”。比起除夕夜以家为单位的家家团圆吃饺子,看晚会,抢红包和大年初一以家族为单位的串家串户磕头拜年,元宵节就热闹的多了,它连结的是全县人民。当天,有兴致的人家都要乘车进县城“看热闹”。
各村的锣鼓队、秧歌方队、舞龙舞狮、旱船、花轿等节目进县城表演。各“社火”代表队纷纷亮出自已的绝活,舞龙、扭秧歌、彩车……把酝酿一年的欢乐发挥得淋漓尽致。
闹元宵的社火队伍里要有扮成“春官”的人报春送福
高跷俗名“柳木腿“,是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民俗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
结语: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青年的发展机会和路径增多,农村人口显著减少。老一辈在慢慢地退出,新生代的生活习惯和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农村固有的文化习俗也就慢慢被淡化了。但我们相信在互联网等新科技的推动下,农村将迎来新的面貌,诞生新的文化现象,我们将是新旧文化更替的见证者和新文化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