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上午8:30,物理天文核学院党委物理学院303&304党支部、核学院1701&1702党支部以及天文学院1503&1504党支部联合组织支部党员与部分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申请人,前往香山革命纪念馆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精神”主题党日活动。
香山革命纪念馆坐落于香山公园外,建筑面积17985平方米,采用新中式建筑风格,庄重而富有历史仪式感。馆中数千件展品、图片和一段段珍贵的影像资料,全面呈现中共中央在北京香山时期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此次参观旨在追溯红色足迹,感悟革命精神,强化党纪教育,深刻体会“两个务必”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集体在香山革命纪念馆前合影留念)
活动伊始,全体同学在纪念馆前合影留念。随后,大家认真参观了馆内陈列的历史实物和珍贵文献。泛黄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手稿上修改痕迹纵横交错,展现了共产党人精益求精的执政品格;渡江战役中伤痕累累的木船,诉说着人民用门板等材料打造“胜利方舟”的感人故事。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一心为民的崇高情怀,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参观者。这些泛黄的电报、磨损的钢笔和带孔的木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激励后人永葆初心、勇担使命的精神坐标。
(观看纪念馆的实物)
(集体在香山合影留念)
参观结束后,同学们还前往双清别墅和中共中央警卫局旧址,进一步感受革命先辈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双清别墅)
此次主题党日活动不仅是一次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赶考”。作为研究生,大家深刻认识到,要将红色基因转化为信仰养分,让“两个务必”的警示铭记于心;将革命精神转化为行动自觉,以“科研报国”的使命驱动学术追求;将组织生活转化为成长平台,让党支部成为引领青春奉献党和人民事业的前沿阵地。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在科研道路上勇毅前行,在民族复兴征程中挺膺担当,让香山的红色火种在新时代研究生群体中持续燃烧。
2025年4月5日,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牵头,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共同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专项“功能薄膜材料微结构的原位同步辐射表征方法及其在卫星、6G高温超导微波通信器件中的应用”在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光源召开中期总结会。本次会议围绕项目及课题的总体进展情况,特别是任务书规定的中期目标和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人才培养和组织管理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各方面进行总结汇报。
项目专家组组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李立毅教授,专家组成员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李来风研究员,电子科技大学陶伯万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麦振洪研究员、金魁研究员,南京大学吴小山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研究所尤立星研究员以及安徽大学田明亮教授出席了该项目中期总结会。同时,中国科学院前沿局贺鹏主管,中国科学院大学科研处谷叶童主管出席本次会议。
会上,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大学高琛教授重点围绕项目的中期考核目标、项目总体进展、项目组织管理情况等作项目中期总结汇报。项目下设的四个课题组组长也分别围绕每个课题的进展情况,中期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及课题的组织管理、经费使用进行了相关汇报。项目专家质询阶段,专家组肯定了项目中期任务的完成情况,同时也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了意见和建议。
会议期间,项目专家组还现场参观了本项目在上海光源BL02U2表面衍射实验站研制的功能薄膜PLD 外延生长原位研究平台。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套功能薄膜同步辐射原位生长研究平台,也是该项目中期的最重要进展之一。项目专家组实地考察了该平台并现场听取了项目负责人、研制人的解说,肯定了任务实施的难度和项目组成员所作的努力,也期待见证项目后期的研究成果。
在项目组全体成员和专家组的共同努力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专项“功能薄膜材料微结构的原位同步辐射表征方法及其在卫星、6G高温超导微波通信器件中的应用”项目中期总结圆满完成。
2025年4月1日,受物理科学学院周武教授邀请,香港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万众博士为国科大学子进行题为《二维插层材料中手性超导性质的探索》的学术报告。
在报告中,万众博士首先向师生们介绍了量子材料的发展历史并分析了范德华异质材料和手性材料的研究脉络。万众博士介绍了其研究团队探索的一种独特方法,即通过引入手性分子到二维超导体TaS₂中来诱导手性超导性,并发现了半磁通量量子相移,这一现象是手性分子插层体系所特有的。在这一体系中,万众博士等人还观察到了超导转变温度以下的无磁场超导二极管效应,表明发生了自发的时间反演对称性破缺。这些工作为创造人工量子材料开辟了新的方向。
本次报告在雁栖湖校区线下进行,报告结束之后,多位师生与万众博士就报告内容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本次学术报告的报告人万众博士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并于2018年在普渡大学获得凝聚态物理学博士学位。万众博士的研究领域包括量子材料工程、纳米器件开发以及低温量子输运特性的探索。他专注于高质量异质结的开发及其量子输运特性研究,尤其是在多维度材料与范德华(vdW)集成方法上的创新应用,并探索这些平台中独特的量子现象,如手性超导性等。万博士在相关领域以第一(含共同)作者身份发表了7篇Nature正刊及子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