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7日上午11时,物理天文核学院党委高年级学生党支部在玉泉路校区办公楼第一会议室召开支部大会,讨论预备党员曲行舟转为正式党员相关事宜。本次会议由支部书记刘潇主持会议。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党委委员林晓,物理天文核学院党委青年委员、组织员张银参加本次会议。
首先,曲行舟向大会汇报了自己在预备期间的工作、学习情况并正确认识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以及提出今后改进方向。他表示,在预备期的一年中,积极学习理论知识,认真阅读经典著作,积极同党员群众交流学习。在工作方面,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在镍基超导理论研究工作上取得进展。在生活中严于律己,积极锻炼,参加马拉松比赛等锻炼活动。在组织生活中积极参加党组织的各项活动,认真完成支部的各项要求和工作,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随后,考察联系人吴可凡介绍曲行舟在预备期间的教育和考察情况,提出能否转为正式党员的意见。他对曲行舟在预备期一年中的工作学习表示肯定,认为曲行舟已经满足转正条件,同意其按期转为正式党员。
紧接着,组织委员李和林代表支委会向大会报告了对曲行舟在预备期间的教育和考察情况,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及公示情况,提出能否转为正式党员的意见。
随后,李和林、鹿猛猛、刘潇、方大智等同志先后从曲行舟在课题组的表现、学术工作表现、党组织生活表现方面进一步介绍了曲行舟的整体表现。与会党员进行了充分讨论。
随后,支委会宣布计票人名单,大会举手表决通过支委会建议监票人名单,并进行了无记名投票表决。在监票人监督下,计票人对投票结果进行了统计。大会应到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34名,实到会23名,2名党员提交了书面意见。经表决,25人赞成,0人反对,0人弃权。大会决定,同意曲行舟按期转为中共正式党员。随后,刘潇宣读了大会决议。曲行舟在表态发言中对与会党员指出的情况和提出的意见表示感谢。
最后,林晓同志作了总结讲话。他高度评价此次支部大会的良好氛围,赞扬与会党员同志们的积极发言和认真讨论。他还勉励支部党员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自觉提升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支部建设再上新台阶。
张银同志对曲行舟同志通过支部预备党员转正表示祝贺,并激励支部全体党员持续学习,不断进步,期待大家在未来工作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2024年12月16、17日下午1时,物理科学学院2024级305&306&307党支部在雁栖湖校区教1-121教室,开展“重温党史,共话未来”为主题的党日活动,通过学习,激发党员们的奋斗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担当意识,勇于面对挑战。
会议首先由鲍荣驰同学带领与会党员回顾珍宝岛事件。他讲到,在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中,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指战员和参战民兵、人民群众,粉碎了苏军多次入侵,胜利地保卫了祖国神圣领土,捍卫了民族尊严。珍宝岛作战胜利证明,不畏强敌,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是反侵略战争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毛泽东在周恩来报送的关于中苏边界问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中加写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表达了反对外敌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坚定决心。随后,他进一步讲到当代我国军事能力以及国际地位,分析了我国军队建设的成效,极大的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员们在思想和行动上更加团结。
随后,林丹同学根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讲起。她介绍了我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党的建设、教育、科技、人才、国防和军队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这些战略体现了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和明确方向,极大的坚定了各位党员的理想信念与政治定力。
紧接着,唐芸同学分析了我国上世纪存在的科教困境,分析了多名科研人员应对这种困境下的应对措施,并启示当代的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设计,促进科研机构与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注重科研与教学的深度结合,激发青年人才的活力与创造力。
此次活动,党员们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培养历史思维,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问题,更好的把握当下与未来。
2024年11月29日,校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巡察集中反馈会议,传达学习了党中央关于巡视整改的有关精神,并通报了巡察发现的主要问题,对巡察整改工作作动员部署,提出工作要求。12月18日,校党委巡察组向物理天文核学院党委反馈了巡察情况,反馈分为向党政主要负责人反馈和向领导班子反馈两个阶段,分别由巡察组组长屈一至、物理天文核学院党委书记张莉主持,巡察组组长屈一至反馈了巡察意见。
校党委巡察组于2024年5月8日至5月22日对物理天文核学院党委进行了巡察。巡察期间,巡察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中国科学院党组和校党委关于巡视巡察工作的要求,通过听取专题报告、列席有关会议、开展个别谈话、受理群众来信来访、调阅有关文件及制度资料等方式,听取了单位基本情况和改革发展报告、问题检视报告等,围绕巡察监督重点,深入了解有关落实情况。有关巡察情况经校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并报校党委常委会会议审定。
屈一至在反馈时指出,物理天文核学院党委和各学院领导班子能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积极推动学院事业发展,在学科建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校党委要求相比,学院党委在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监督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核学院、天文学院在推动学院发展建设和教学管理等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方面有较大差距。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谭红军对物理天文核学院党委巡察整改工作提出了要求并就整改监督进行了交流。
屈一至反馈巡察意见
谭红军就整改监督进行交流
任春晓介绍填报巡察组纪律作风后评估问卷的有关事项
物理学院院长方忠、副院长郑阳恒、郭建东、周海军,天文学院执行院长陆由俊、核学院常务副院长肖国青、副院长魏龙,物理天文核学院党委书记张莉等分别作表态发言。他们表示,巡察组提出的反馈意见针对性和指导性很强,指出的问题实事求是、全面客观、深刻透彻。学院党委和领导班子完全同意、照单全收,坚决整改,确保巡察整改工作落实落细,推动学院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巡察组、纪检办、组织部、巡察办相关同志,物理学院、天文学院、核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被巡察单位全体教职工、学生代表等参加会议。
会议现场
2024年12月16、17日中午12时30分,物理科学学院2024级305&306&307党支部在雁栖湖校区教1-121教室召开预备党员转正大会。会议由支部书记朱鸣迪主持,本次大会应到会有选举权的正式党员28名,因事请假1名,实际到会27名。物理天文核学院党委书记张莉同志列席本次大会。
大会严格按照《中国科学院大学发展党员工作实施细则》中要求的流程进行。首先,预备党员向大会汇报自己在预备期间的表现,并正确认识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以及提出今后改进方向。随后,考察联系人介绍预备党员在预备期间的教育和考察情况,提出能否转为正式党员的意见。随后,朱鸣迪代表支委会向大会报告预备党员在预备期间的教育和考察情况,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及公示情况,提出能否转为正式党员的意见。紧接着,大会进行讨论,与会同志充分发表意见,并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最后,朱鸣迪宣读大会决议,预备党员对支部大会讨论的意见或表决结果表明态度。
大会按照上述流程逐一对预备党员何嘉敏、唐芸、沈琪航、孙智翔、田绍波、田钰田六位同志的转正进行了讨论。最后,经投票表决,参会党员一致同意六位预备党员按期转为正式党员。
何嘉敏同志介绍预备期表现
唐芸同志介绍预备期表现
沈琪航同志介绍预备期表现
孙智翔同志介绍预备期表现
田绍波同志介绍预备期表现
田钰田同志介绍预备期表现
最后,朱鸣迪做出总结发言,首先向六位同志表示祝贺,同时给予勉励,希望他们继续保持党员的优良传统,始终严格要求自我,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党和人民奋斗终身。
本次支部大会的召开,揭示着党支部在党员队伍建设上进一步的提升,极大的加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
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科学学院主办,中国核学会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分会参与承办的“物理学科学前沿系列讲座”于2024年12月18日下午13:30在雁栖湖校区教一楼115教室开讲。美国南达科他大学物理系刘晶副教授应邀为同学们带来了《超微型中微子和暗物质探测器的研发、现状和前景》专题讲座,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刘倩主持。
刘倩主持《超微型中微子和暗物质探测器的研发、现状和前景》专题讲座
刘晶副教授《超微型中微子和暗物质探测器的研发、现状和前景》专题讲座
在专题讲座中,刘晶副教授以上世纪物理学的“两朵乌云”——以太学说和黑体辐射紫外灾难为引子,引出粒子物理的发展现状以及本世纪的“两朵乌云”:暗物质研究和宇宙正反物质不对称问题。他通过阐释中微子研究对这两大问题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微子探测的高难度,强调了中微子探测器小型化的深远意义,并介绍了COHERENT合作组在美国散裂中子源开展的一系列中微子实验。
中微子是一种电中性、质量极小且仅通过弱相互作用参与作用的基本粒子,而暗物质则是宇宙中一种不发光、不可见却具有显著引力效应的重要成分。刘晶副教授首先概述了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特别强调中微子不带电的特性及其极高的探测难度。随后,他从理论出发,系统阐述了中微子探测的基本思路及未来发展方向。中微子与原子核的弹性散射过程具有远高于其他中微子与物质相互作用过程的探测概率,这使其在稀有信号探测中具有显著优势。在探测到相同信号数量的前提下,探测概率提高百倍意味着探测器体积可缩小百倍,从而显著节约实验时间与成本。基于这一特点,弹性散射过程为中微子探测器小型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方向,同时也为通过弹性散射探测低质量暗物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应用前景。
在讲座中,刘晶副教授详细介绍了COHERENT合作组在美国散裂中子源“中微子走廊”开展的一系列实验,包括液氩实验、常温碘化钠实验以及常温碘化铯实验等。其中,常温碘化铯实验于2017年首次探测到中微子与原子核的弹性散射过程,这一重要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Science》上。该实验的升级方向之一是采用低温纯碘化铯晶体作为探测器。低温的优势在于可以增强晶体的信号强度,从而探测更微弱的信号,同时有效抑制热噪声本底,提升信噪比。低温纯碘化铯探测器有望实现中微子弹性散射的更精确测量,这对推动中微子物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未来暗物质探测实验提供技术支持。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与刘晶副教授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纷纷表示,对中微子和暗物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充满期待,希望通过弹性散射过程进一步揭示中微子与暗物质的奥秘,为新物理的探索提供重要指引。
实验光电器件介绍
美国散裂中子源“中微子走廊”介绍
低质量暗物质探测介绍
同学们和刘晶副教授热烈交流讨论
主讲嘉宾介绍:刘晶,2002年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05年于北京大学获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获粒子物理专业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德国马普所研究助理、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2014年就职美国南达科他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2020年升任副教授。2014年至今,以课题负责人身份从日本学术振兴会、美国南达科他州、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美国能源部总共获得约1.6千万元(人民币)项目资助,以子项目负责人身份总共获得约3.4千万元(人民币)项目资助。在国内外一级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获引用370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