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部
物理学(0702)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保证物理学(0702)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部学院实际,特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 培养目标
培养博士研究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如下: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博士研究生在物理学及相关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技术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高等学校教学、相关工程、技术及管理领域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具有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的能力,在物理学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3.博士研究生能够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国语(一般应有英语),能熟练阅读本学科相关领域的外文资料,并具有较强的科研论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4. 具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 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物理学的学科专业包括:理论物理(070201)、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070202)、原子与分子物理(070203)、等离子体物理(070204)、凝聚态物理(070205)、声学(070206)、 光学(070207)、无线电物理(070208)、精密测量物理(0702Z1)。
理论物理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粒子物理理论、超弦理论与场论、数学物理、引力理论与宇宙学、粒子天体物理理论、原子核与强子物理理论、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软物质与生物物理理论、凝聚态理论、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现代光学理论、原子分子物理理论、计算物理等。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粒子物理实验与理论、粒子天体物理、强子物理、重离子碰撞物理、原子核反应与结构、核天体物理、核物质性质、奇异性核物理、理论核物理、粒子加速器物理、粒子与核探测器技术与电子学、核化学等。
原子与分子物理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离子囚禁与冷原子分子物理、激光与原子、分子及团簇的相互作用及光谱学、原子结构与精密谱学、粒子与原子分子碰撞超快动力学、原子分子与界面的相互作用、量子信息、原子分子精密测量、强耦合等离子体的性质及演化。
等离子体物理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等离子体物理理论研究、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等离子体诊断与控制、强磁场等离子体物理研究、低温等离子体物理及应用、激光和等离子体相互作用、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强激光驱动的新型辐射源、实验室天体物理等。光惯性约束核聚变、强激光驱动的新型辐射源、实验室天体物理等。
凝聚态物理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电子强关联物理、表面物理、超导物理与材料、磁性物理、半导体物理、纳米结构和低维物理、真空物理、低温物理、固态量子信息、软物质和能源材料物理等。
声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水声学、超声学与固体声学、空气声学等。
光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先进光源、超快超强激光、非线性光学、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光学测量、光信息、光学基本属性及光物理、先进光学材料、光电子器件及应用、特种环境光学技术及应用等。
无线电物理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原子频率标准原理与技术、磁共振理论及技术、物理电子学等。
精密测量物理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精密测量的原理与方法研究、高精度时间与频率基准比对、基本物理量的精密测量以及基本物理定律的高精度检验等。
三、 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按照招考方式,分为公开招考、硕博连读和直接攻博等三种招收方式。
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实行学分制管理。研究生获得学位所需学分,由课程学习学分和必修环节学分两部分组成。
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倡导实行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对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博士生,应成立有相关学科导师参加的指导小组,且博士学位论文开题和中期考核小组、以及答辩委员会组成,应聘请相关学科的联合指导教师,同时要求成员相对稳定。
根据本培养方案的要求,导师或指导小组负责拟订培养计划,并在严谨治学、科研道德、 团结协作、学位论文质量等方面进行严格要求。导师或指导小组应全面落实导师责任制,除负责指导研究生科研工作外,还应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规划指导,并配合、协助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做好研究生的各项管理工作。
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实行弹性学制。博士生基本学制一般为3年、4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6年;通过硕博连读方式招收的博士生,包括硕士阶段在内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8年;通过直接攻博方式招收的博士生,基本学制一般为5年、6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8年。
四、 课程体系与学分要求
本学科硕博连读研究生、直接攻博研究生课程体系包括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学位课是为达到培养目标要求,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而必须学习的课程,分为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两类。其中,公共学位课包括政治理论课程、学术道德与学术写作规范课程和外国语课程;专业学位课包括核心课、普及课、研讨课。非学位课是为拓宽研究生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加深某方面知识、提升科学和人文素养而开设的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从核心课、普及课、研讨课、科学前沿讲座中选修)。
硕博连读研究生、直接攻博研究生在申请博士学位前,课程学习 总学分不低于38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低于27学分,即:公共学位课11学分,包括政治理论课程、学术道德与学术写作规范课程和外国语类课程;专业学位课不低于16学分,公共选修课不低于2学分。硕博连读生、直接攻博生课程体系见附表1。
公开招考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博士学位前,必须取得课程学习 总学分不低于9学分,其中包括政治理论课程、学术道德与学术写作规范课程和外国语类课程三门公共学位课5学分,专业学位课(包括核心课、普及课、研讨课)不少于2门且不低于4学分。公开招考博士生课程体系见附表2。
五、 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博士研究生应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著作,应经常广泛阅读本专业学术期刊(国际、国内)。 经典著作和学术期刊目录可由学院各博士生导师(课题组)根据培养需要提出具体要求。
六、 博士研究生资格考核的基本要求
博士研究生资格考核是博士研究生正式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前的一次综合考核。
博士生培养过程中举行考核,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更好地开展培养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直博生和硕博生须参加博士资格考核,普博生一般应参加博士资格考核,考核通过后方可进入论文研究阶段。考核内容:重点考察博士生在本学科领域是否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是否能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否具备进行创新性研究工作的能力。
考核时间:一般安排在课程学习结束后,由学生提出申请,经导师(组)同意后,组织考核小组实施。考核方式:各博士生培养单位,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成立考核小组,并由考核小组统一组织实施。博士生资格考核小组由不少于 3 名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研究员(或相当职称的专家)组成。考核可采取笔试、专业综合知识答辩等方式。考核标准:考核小组应根据考生对特定领域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按合格和不合格两级评定成绩并写出评语,须经过表决,得到考核小组三分之二及以上成员同意方为合格即通过资格考核。考核通过者方可进入博士阶段学习。对于未通过考核者,如考核小组认为可以改为按硕士生培养的,在研究生部备案后按硕士生培养;如考核小组认为可以在半年内对其再次考核的,可对其进行最后一次考核。
七、 必修环节及要求
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术报告和社会实践。必修环节以考查为主,计入相应学分,具体学分数为:开题报告2学分,中期考核2学分,学术报告和社会实践2学分,必修环节的总学分数是6学分。
1. 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广泛调查研究、阅读文献资料、弄清主攻方向的前沿成果和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在征求导师(课题组)意见后,提出学位论文选题。研究生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撰写《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登记表》,开题报告包括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内容、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预期成果、论文工作时间安排等方面。经导师(课题组)同意,可组织开题报告会进行报告。若论文选题是交叉学科,开题报告应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博士生在论文研究过程中,如果论文选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做开题报告。除保密论文外,开题报告应公开进行。原则上博士生从开题到完成答辩的时间不得少于四个学期。开题报告相关规定和要求详见《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部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管理规定》。
2. 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主要考核研究生在培养期间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拟解决的途径、下一步工作计划及论文预计完成时间等。研究生应在规定时间内撰写《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报告》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考核登记表》,经导师(课题组)审核同意后,方可进行中期考核。除保密论文外,中期考核应公开进行。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时间距离开题报告的时间间隔不少于半年、距离毕业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少于半年。中期考核相关规定和要求详见《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部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考核管理规定》。
3. 学术报告和社会实践
为了促使研究生能主动关心和了解国内外本学科前沿的发展动向,开阔视野,启发创造力,同时通过广泛涉猎不断提升科学和人文素养,要求每个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参加一定数量的学术报告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报告是指学生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所做报告(包括口头报告和张贴报告),博士生不少于外学术会议上所做报告(包括口头报告和张贴报告),博士生不少于3次,社会实践是指学生较好地完成研究助理、教学助理、管理助理的工作或参加了学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学术报告和社会实践的情况均应记录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学术报告及社会实践登记表》中,申请答辩前由导师签字认可后提交研究生部备案。
八、科研能力与水平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见本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标准。学位论文的撰写要求见《中国科学院大学学位论文撰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