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学学院与材料学院2017级研究生举办小组报告会

洪彦帅

 

      2017年11月19日20:00,由物理科学学院2017级301班与材料学院2017级1213班的田丰、曹文卓、陈汝颂等10名同学组成的团队,在雁栖湖校区学园2-104教室顺利进行了分享报告会。他们都是来自物理所清洁能源实验室E01组的成员,本次报告会由李钰琦、田丰、孙晓瑞3名同学分别以硅负极粘结剂改性、锂离子电池研究进展综述和电化学窗口及(非)极性表面为主题展开的为时15分钟的个人汇报与10分钟的提问交流,全场报告轻松自如、简洁而精彩,提问环节也是积极活跃,反响热烈。

      首先,李钰琦同学以2篇Science文献为参考,对比分析介绍了两种硅负极材料的体积膨胀改性粘结剂:第一种改性粘结剂是从天然海洋褐藻中提取出的海藻酸钠,用于改进纳米尺度的硅材料,通过杨氏模量、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测试分析,验证其改性结果良好,且优于普通粘结剂聚偏二氟乙烯(PVDF);通过伏安法(CV)等电化学测试则进一步证实海藻酸钠具有稳定固态电解质膜(SEI)从而提锂离子电池高库伦效率的作用。第二种改性粘结剂是聚轮烷(PR)与聚丙烯酸(PAA)复合粘结剂,用于微米尺度的硅负极材料改性,同样也进行了力学性能、电化学性能与SEI膜分析进行实验验证。介绍完毕,还进行了改性后容量保持率等倍率性能问题的提问讨论。

1120201

      随后,田丰同学介绍了锂电领域鼻祖级导师Armand发表的一篇锂离子电池进展分析综述,首先介绍了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史,随后详细介绍了钴酸锂(LiCoO2)、镍酸锂(LiNiO2)这两大主要正极材料的特点、不足、改进方法以及修饰碳材料、锂基过渡金属氮化物、锂合金这三种主要的负极材料的发展情况,最后还讨论了关于合成、表征、电化学性能、以及安全性方面仍存在的挑战。

1120202

      最后,孙晓瑞同学为大家解释了电化学窗口与材料传导率及倍率性能的微观影响机理,又利用Materials Studio这一模拟分析软件生动鲜明地介绍了晶面模型中常见的极性晶面与非极性晶面各自的特点、主要区别及模型处理方法,使大家对电化学窗口及晶面模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

1120203

      整场报告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宣布结束,同时也意味着E01组全体成员本周的学习工作到此暂告一段落,在接下来的第12周将会由另3名同学为大家分享新的心得与体会。

      大家始终相信“合作学习”是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必备的习惯之一,它可以有效锻炼成员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提高成员的学习能力与交往技能、为接下来同学们回所承担科研工作任务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本项活动也得到了组内老师与学院老师们的一致同意与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